
1 邱水榮夫婦看到豐收的番薯,喜不自禁。攝于1982年
2 泗安公社黨委書記葉志椿(右)與邱水榮商量如何將番薯賣出去。攝于1982年
3 邱水榮賣掉番薯后買了一頭水牛,準備第二年擴大生產。 攝于1982年
4 邱水榮全家在老屋前合影,慶祝糧食大豐收。 攝于1982年
5 經過多年辛勤勞作,邱水榮一家建起了二層樓房,全家人在樓房前拍全家福。 攝于2008年
6 徐永輝(中)與邱水榮夫婦合影。攝于2018年
7 邱水榮一家和白蓮村黨總支書記曾永長(前排右一)在新房前合影。 攝于2018年
8 邱水榮抱著玄孫在白蓮村村口散步。攝于2018年
9 邱水榮的兒媳梁秀忠(左三)在向村干部介紹自己買的新車。攝于2018年
徐永輝,浙江日報高級記者,被譽為“新中國跟蹤攝影第一人”。從20歲到89歲,他不曾放下手中的相機,一直用鏡頭記錄社會生活的變遷,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今年,徐永輝又一次前往長興縣泗安鎮(zhèn)白蓮村采訪邱水榮。79歲的邱水榮是膽大心細、敢闖新路的農民,也是村里首先站出來擁護改革開放的人。改革開放40年,邱水榮一家由窮變富的照片都留在徐永輝的相機里。這次是徐永輝第六次去白蓮村、第三次采訪邱水榮,目的是想再拍一些照片,展現邱水榮一家在新時代的新生活……
一
1982年11月,我在湖州參加攝影工作會議,有個朋友特地趕來告訴我一條振奮人心的喜訊:長興縣白蓮村有個農民叫邱水榮,在“大包干”中獲得了糧食空前大豐收……
我立即趕到白蓮村,找到了邱水榮。他向我介紹說:1980年,他承包了當地農場的40多畝地和生產隊的8畝水田,總共有50來畝土地,全家總動員,不分晝夜拼命干,當年就獲得糧食大豐收,祖祖輩輩都沒有見過家里有數萬斤糧食。邱水榮成了我省第一批收入超萬元、家有糧食“雙萬斤”的“種田狀元”。不僅是糧食大豐收,黃豆、芝麻、赤豆和番薯也迎來全面豐收。
不過,豐收的快樂來得快去得也快。1982年,邱水榮再次迎來大豐收,但沒想到的是,大豐收又帶來了“大煩惱”。眼看著挖出來的數萬斤番薯賣不出去,放在地里就要爛掉了,邱水榮心急如焚。幸好碰上了認真負責的好干部。這天,泗安公社黨委書記葉志椿正巧路過邱水榮的田頭,發(fā)現他精神不佳,悶悶不樂,臉上沒有一絲笑容。葉書記想:老邱肯定有什么心事,就在田頭和他談心,得知邱水榮有一批新鮮番薯賣不出。葉書記深知,解決農民的困難是干部的重要工作,一定要幫助他們。于是他當天就和公社黨委的同志商量,在大家的幫助下,借來了一輛汽車,先把第一批挖出來的番薯運到上海市郊區(qū)。不到兩個小時,一萬多個番薯全部賣光。當第二次把家里的番薯運到上海賣完、鈔票到手后,邱水榮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。
邱水榮一回到村里,就現身說法,當起了“義務宣傳員”,逢人就夸改革開放的富民政策好,有黨的好干部關心,及時幫助我們農民解決了困難,使農民富起來了。
那一年春節(jié)前夕,邱水榮召開家庭會議,和子女們商量如何使用手中的錢。他高興地說:“我計劃把大部分錢放在擴大生產上,準備買一頭大水牛,買足化肥,再留一小部分錢改善生活,最后想買一塊手表和一輛自行車,獎勵你們在生產上積極努力?!?/p>
邱水榮笑著對兒子們說:“明年春耕時,凡是田頭地角和空地荒地,你們都給我播種各種雜糧的種子,到秋收時,多少會有收獲,千萬不要浪費土地。老人們常說‘不歷寒冬,哪知春暖;若要富,不怕苦’,你們再艱苦奮斗五年到十年,我給你們造新房討媳婦。如今改革開放的政策好,加上我們有好干部,這是農民勤勞致富的保證。”
二
2008年3月18日,同事裘志偉到我辦公室里來商量,要我和他們合作,一起去采訪改革開放30年后農村大變樣的題材。我心想,自己手上就有很多農村大變樣的材料,便把邱水榮一家發(fā)生大變化的材料給他看。結果他看完我手上的資料,產生了極大的興趣。
第二天我們趕到白蓮村,看見邱水榮造了二層樓的新房子,門口放著電瓶車和摩托車,子女們身上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,很漂亮。文字記者小章便開始認真采訪……我們3人合作寫的邱水榮勤勞致富的文章和照片見報后,受到了讀者的歡迎。
“農村的改革一旦啟動,便一發(fā)不可收,無論是家庭聯(lián)產承包責任制的嘗試,還是興辦鄉(xiāng)鎮(zhèn)企業(yè)等的努力,都迅速在全國各地農村得到了響應,并大范圍擴展。安徽小崗農民的‘包產到戶’得到中央認可后,在這一典型的示范推動下,不到三四年時間,全國絕大多數農業(yè)區(qū)域已全面建立起家庭聯(lián)產承包責任制,并在農業(yè)生產上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,也給農民帶來了煥然一新的精神面貌。
我們的回顧是由本報高級記者徐永輝的一組黑白照片引出的。這組照片拍于1982年,地點在長興縣白蓮村一戶土地承包大戶家里。照片反映了邱水榮一家當年的生活情境。歲月流逝,抹不去它當年的時代印記。
3月19日,帶著這組珍貴的老照片,和徐永輝一起,我們趕往長興,重訪當年的這戶人家?!?/p>
當時的報道這樣寫道。
我希望廣大讀者可以仔細看一下當時寫的報道,再對比我這一次拍的照片,農村的變化快到什么程度,你們一定會大吃一驚。農村變得真快,變得連農民自己都不認得了。
三
這次到白蓮村采訪,我和浙江日報、浙江在線全媒體視頻影像部主任徐斌談起報道改革開放40周年的想法。說者無意,聽者卻有心,他認為我已是近90歲的老人了,萬一到農村去碰到意外怎么辦?因此他特地托長興的朋友帶一下路。
幸虧有縣里陳穎坤和王芬同志帶路指點,否則我不知要走多少冤枉路,半天也難以找到白蓮村。這里如今又發(fā)生了大變化,變得連我都認不出來。展現在我眼前的是100多幢3層洋房,不少人家門口種了五顏六色的鮮花,像過年、辦喜事一樣,門前還停著汽車,有些汽車還是名牌。
在家門口看到我時,邱水榮夫妻倆奔過來和我握手,拉著我走進他們的新居。我大吃一驚,他們家里的裝修比城里居民家里還要好得多,房屋寬暢明亮,客廳中央掛著兩只大型的玻璃吊燈,家具和家用電器俱全。一臺電視機有60多英寸,比我家用的電視機要大得多。
我們正坐著聊天時,外面走進來兩個人,看到邱水榮家坐滿了人,笑聲滿屋,就進來看看。邱水榮見他們到來,立即向我介紹,其中一人叫曾永長,是白蓮村黨總支書記,4年前開始擔任該職,上任后全力抓新農村建設,村里的房子就是他發(fā)動大家新建的。曾永長是靠種植苗木起家的,十幾年來與合作伙伴一起帶動當地村民種植苗木、共同致富,因此大家對他特別信任。
曾書記笑瞇瞇地向我介紹說:“近10年村里發(fā)展極快,大部分人家已經富起來了。許多村民買了汽車,每逢節(jié)假日,他們都會開著自己的汽車出去旅游。邱水榮家里也有3輛汽車,每個兒子都有一套新式樓房。他女兒邱美蘭的兒子如今在杭州做生意,買了房子和汽車……現在的白蓮村早已不是40年前窮得沒飯吃的白蓮村了?!?/p>
我們談得正熱烈時,邱水榮的二兒媳梁秀忠聲音很輕地對她公公說:“請徐伯伯給我們拍一張‘合家歡’照片吧?!彼麄冞@段對話提醒了我,看到天氣尚好,我立即安排大家拍一張“合家歡”團圓照。
當我拍好照片后,邱水榮請我們一起吃午飯。此時圓桌上已經擺滿了熱氣騰騰的菜肴,十五六個人圍坐一桌,邊吃邊談,有說有笑,熱鬧非凡。大家紛紛感嘆改革開放的政策好,使他們富起來,改變了全村的面貌。
邱水榮聽到“改革開放”四個字,特別興奮,手舞足蹈地對大家說:“我們搞包產到戶時,在浙江省內起步也算是早的,比安徽省的小崗村差不了幾個月,不過,我們是小搞搞,偷偷摸摸地搞一點。有了黨的政策之后,大家腰桿子硬起來了,我首先動員全家人,全部投入到‘大包干’中,艱苦奮斗這么多年,才有了今天美好的生活。這一切都是因為改革開放的政策好,使我吃上了白米飯、住進了新樓房?!?/p>
采訪結束后,我想,假如沒有改革開放的好政策,我們可能還要多吃幾年玉米糊和番薯湯。現在,農村進入了新時代,許多青年到大城市里打工、學新技術,三五年后回鄉(xiāng)辦廠、開店、搞現代農業(yè)……這一代人,就是新時代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。
(責編:王瑤、蔣琪)